加利福尼亚州的盛夏阳光下,成熟的草莓与甜椒在枝头等待采摘。然而这片富饶土地的主人却陷入绝望,70%的工人都走了,70%的农作物没人采摘,一天之内就可能烂在地里。 这不是个别现象。在加州——这个生产全美三分之一蔬菜、四分之三水果与坚果的农业心脏地带,一场由移民政策引发的用工荒正席卷农场。一片草莓田的工人从300人锐减至80人;另一处农田的打工者从80人跌至17人。驱逐非法移民的雷厉行动撞上了农作物成熟的关键窗口期,食品供应链暴露出脆弱一环。 美国农业对移民劳动力的依赖,是一个长期存在却被刻意回避的现实。共和党经济学家道格拉斯•霍尔茨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:约80%的农场工人出生在国外,其中近半数没有合法身分。这些工人承担着一般人不愿问津的高强度季节性劳作,从破晓时分的蔬果采摘,到烈日下的田间管理。 如今,严苛的移民搜捕已引发群体性恐惧。一名在美工作了30年的54岁农工坦言:“我们早上醒来都很害怕,现在无论甚么原因被捕,都会被驱逐出境。”即使拥有合法身分的工人,也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(ICE)制造的“寒意”中选择远离农田。 特朗普发起的大规模驱逐行动,本质上是一场政治承诺的兑现。然而,当政策落地,其经济代价也在迅速显现。农作物成熟期极短,甜椒如果两三天不采便会晒伤卖不出去,一方面农场收入骤减,另一方面食品供应出现缺口。经济学家预警,劳动力短缺将推高食品价格。澳洲国立大学通过模型测算预计,若驱逐750万工人,美国GDP或下降7.4%,跟着就是通胀飙升。 非法移民每年贡献近千亿美元税款,其大规模撤离将冲击财政,同时削弱农业州经济活力。讽刺的是,特朗普本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实。他在Truth Social上坦言,搜捕带走了农场“非常优秀的长期工人”,而“这些工作几乎无法被取代”。 面对农业界的强烈反弹,政府被迫按下“暂停键”。上月中旬,ICE突然指令执法人员暂停针对农业、酒店和餐馆行业的突袭行动。特朗普提出向农民发放“临时通行证”以缓解用工荒,允许部分工人“补齐纳税”后继续劳作。然而,这些修补措施难掩根本上的矛盾。美国本土工人与移民在职业路径上分化明显,前者难以填补后者撤离的岗位。H-2A农业季工签证虽逐年扩容,但91%依赖墨西哥劳工的体系,仍面临结构性剥削争议与政策不确定性。 今年前四个月,77.3万非法移民“自愿离境”,导致建筑业、服务业与农业出现普遍薪资上涨与工期延误。美国农业正站在自动化转型与移民政策重构的十字路口,即便短期政策摇摆,也无法化解现有矛盾。若排斥移民劳动力,需承受食品价格上涨与产业外移;若持续依赖,则须构建合法化、受保护的用工体系。 政治口号撞上经济现实,农田里的烂果成了最刺眼的抗议。政府如果不能正视移民劳动力在农业生态中的不可替代性,所谓“保护农民”的承诺,终将沦为加速农业衰落的镰刀。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